欢迎访问吉林森工临江林业有限公司网站

集体户是锻炼人的大熔炉

时间:2019-03-18         浏览量:1740

  文化大革命中的1973年,为贯彻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解决应届高中生的就业出路,各个林业局的集体户应运而生,什么“49”集体户(贮木场集体户地点在桦树森铁49公里车站),什么塔河集体户(机械厂集体户),还有局直属的青岭农场,塔河农场等十几个集体户陆续建立起来。

  集体户组织的特点是按应届毕业生父母所在单位为依托,由单位选派管理人员既政治指导员、队长等来户当领导、带户。集体户实行自给自主,按劳分配的原则。开始以种地为主,以解决粮食自给问题,然后陆续参与所在单位生产建设。如:装火车,选垛板子,锯林加工等工种逐步成为所在工厂的补充力量和后备军。

  制材厂集体户(地点桦树镇杨木顶子)就是临江林业局若干集体户的一个缩影。制材厂集体户当时(1976年底)有120人,以72届为主60人,74届、75届60人。我有幸在这个集体与大家体戚与共五年,亲眼目睹了这一团队成长发展过程。

  当年的集体户那可真叫苦啊!恶劣的外部环境,杨木顶子地处偏僻的森山老林中,距桦树镇10公里,距西大川8公里。没有路更没有车,仅有一条羊肠小道能进出。与外界几乎无往来。低质量的生活条件,只有知青们动手建立起来的两栋平房宿舍,一栋食堂(砖瓦),没有电话、广播和电视,没有商店和医院,一切都显得空空荡荡的。

  住得还说得过去,一屋两铺炕,一炕6个人。但没有保温取暖设施。冬天只能靠烧炕来暧和身子。吃得可就不行了,在粮食没有自给前,靠吃“返销粮”维持生存。返销粮都是苞米没有成熟或被霜打了,而磨成的玉米面,既没有筋道,也没有一点味道。用玉米面蒸出来的大饼子几乎都是“四裂八半”的开了花大饼子。吃饭时需用双手捧着吃,咬一口又涩、又粘,没有点正味道,边吃边掉渣,再加上没有新鲜蔬菜,只能吃返季的土豆、萝卜、大白菜,见不到肉和鱼,所以吃饭成了大问题,不吃吧饿得慌,吃吧又吃不饱。在这种低质量的生活条件下,大家所充实的是一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苦、累、脏全占的种地这活,真是难为广大知青了!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老祖宗早就留下了一整套春耕、夏锄、秋收的管理模式和耕种方法,但真要面对现实干起来,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从古到今的农民种地还是借助牛马等蓄力和犁杖等工具,而集体户广大知青只能两手空空靠手工作业方式进行春耕、夏锄、秋收了。

  这是一场意志和耐力的比拼。1976年春在杨木顶子已烧了荒的山坡山,知青开始了种地的头一项最为艰巨的活——劈大垄。劈大垄需要手握镐头,先将地皮草剥开,再往下劈出一条10公分左右深的垄沟,垄台上刨坑下种子,垄沟正常排水。劈大垄不仅仅是力气活,而且需很多巧门,不能硬碰硬,要顺势,顺劲劈,当镐头遇到石头时,会发出火花,两三下功夫,手的虎口就会震裂了,手也震麻了。宋云生、王玉星、杜继贵几个身体强状的,悟性又好的,没用多长时间,就摸索出了劈大垄的门道,他们边干边指导其他人跟着干,大家互相交流经验,领会要领。但不管怎么说,每劈出一块大垄都是一身汗,一手血泡。这对刚从校门走出不久“细皮嫩肉”的男女青年来说都是一场考验。换句话说每一块、每一片大垄都凝聚着广大知青的血泡和汗水。480亩大地的大垄,硬是被敢于战天斗地的青年们啃下来了,大地被征服了,眼前最大困难被战胜了!

  为了使稀薄地长出好庄稼,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施肥。记得1997年五、六间的一段时间里户里厕所大粪总是被人给掏光了,记得一个早晨的四五点钟,我站在广场无意中看到山上大平地有两个人在哈腰干什么?我快速走了上去一看,孙运铁、尹淑梅,正把从厕所掏出来的大粪挑到厂地里,因没有勺子等工具,只能用手捧着粘手的大粪,一捧一捧地往玉米苗下埋,我当时被感动的热泪都流下来了,哎啊!这可是难得一见的状举啊,这种吃苦耐劳,一心奉献的情操值得大家称赞!

  秋后的活多,简直让人忙不过来。1978年的八月十五,知青们刚刚吃过了有几个炒菜的节日晚餐,大家都在明亮的月圆时节赏月呢,沉侵在幸福的欢乐之中。户长宋云生找我商量可否借助月圆组织一次秋收?当此话一出,没有回复呢,就听走廊有人在喊上苗岭割苞米去!就这一嗓子,100多人全部出动,带着镰刀齐刷刷地小跑上了苗岭,不用布置任务,也不用分片,大家就七手八脚割起苞米来,月光下只看到苞米桔子一片片倒下,又一堆一堆地被人船起来,一个半小时的功夫,180亩地的苞米全部割完了。当下山回到大院前,有人提议肩扛镰刀四路纵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嘴里齐唱运动员进行曲,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大院广场,绕场一周,整齐地集合在一起,让我感到这是胜利之师,打了胜仗,凯旋而归的阵势!这叫什么精神?这叫忘我、拼命精神,一切为了集体户献身的精神!

  多开地、多施肥、多产菜,这是于恩厚带领着十二名女生的菜班的口号。为扭转广大知青吃不上新鲜蔬菜这种局面,于恩厚领着大伙风里来雨里去,浑身泥古千秋,从春天的菲菜、土豆、辣椒到秋天的大白菜,该种的全都种上。为了让菜长的好,她们成天挑粪浇灌蔬菜地,一个个像个泥人似的,由于她们辛苦劳作应季蔬菜,基本上满足了食堂伙食的需求。

  杜兰凤虽然个子不高,但养猪的本事大着呢。她自费买了些养猪的书籍,没事就翻看,经过学习她结合实际,基本掌握了养猪的温疫、口蹄疫的防治手段。养猪这活最大的特点就是埋汰,大家也从来没看到杜兰凤穿过干净的衣服,她把猪舍当成家,一天到晚基本就长在猪舍里。由于她的精心饲养,每口猪都长得膘肥体状,猪的数量也有最初的几头,十几头到最后发展到200头的存栏数,由于猪数量的增加,为改善知青生活提供了保障。

  胡玉年带领20名身强力状的小伙子组成了集体户装车队。开始厂里装车队不服劲,小年幼的除了年纪小外,你们懂什么?要想装车那可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不会发肩(往别人肩上放东西),扛上2-300斤直起腰走稳步,上跳板,你休想干装车这一行。但连续装了几个火车皮,老工人不再议论了,胡玉年他们不光凭力气,更重要的是认真刻苦地学习基本掌握了装车基本功,后来的集体户装车队比老工人的装车队每装一个同样品种车的速度、载量,逐步接近装甚至个别时侯要好于老工人装车队,这才让老工人们对他们刮目相看了。

  李锡玉、赵江文不仅是种地的行家里手,而且在篮球上发挥游刃有余,他们接球到们,运球娴熟,投篮准确,这些体育活动活跃了大家紧张、单调的种地生活,张玉岩、吴首先、刘艳清劳动、学习两不误,劳动之余她们基本书本不离手,争分夺秒地汲取文化知识,还时不时的在户里组织的诗歌、散文表演中崭露头角。

  我们能看到制材厂集体户这伙知识青年身上一股潜在的能量。从1978年秋收开始,粮食蔬菜达到自给自余;由日常挣工分年末开支到从1978年开始每月开工资,年底分奖金,并配发了工作服;知识青年的生活福利得到了提高,集体户在局集体经济各户当中的位次由后进单位,一跃成为局先进单位。制材厂集体户是一个团结的、奋进的,特别能打硬仗的战斗集体!集体户也是一个大熔炉,从这里走了了五名副县(处)级领导和20多名局中层干部,其他人也都是局其他单位的工作骨干,那才叫人羡慕和佩服啊!

  (作者 王敏方)


 


版权所有 :吉林森工临江林业有限公司
ICP备案序号:吉ICP备14002041号 吉公网安备 22068102100147号 技术支持:恩惠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