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长发育调控规律认识是树木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尤其是人工林培育的本质需求与理论技术基础。基于亚林中心、热林中心、福建邵武、四川纳溪的亚热带不同气候梯度杉木密度试验林37年长期定位观测资料,我院林业所杉木研究团队在杉木人工林生长模拟及地力维护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
利用树高与胸径成对数据,基于非线性混合模型法解析了杉木树高曲线与造林密度、立地指数、竞争指数和气候因子的关系,发现不同气候梯度杉木树高曲线异速率差异不显著,均低于Niklas提出的0.5,且在气候变量中,年平均温贡献最大,其次是夏季最高温、年平均最高温、年降雨量。研究发现仅当造林密度达一定限度时,内部因子和气候因子开始对枯损率形成影响。该研究解析了南亚热带杉木林土壤养分在历经一个轮伐期未干扰自然生长后的造林密度效应,发现低密度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及有效性铁的积累及林下植被发育,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长期维持,而造林密度对杉木林土壤养分的影响深度可达60厘米。研究结果近日相继发表在林学主流SCI期刊Forestry(JCR一区)、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一区Top期刊)、Forests(JCR二区),对杉木人工林生长有效预估、未来气候适应及立地长期养分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工作得到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针叶树速生丰产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2015BAD09B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0619)、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金(CAFYBB2017ZX001)的资助。